这其实是南亚绵长前史进程和印巴分治时许多“烂摊子”所留传的难解口是心非。
散步,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迸发了“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敌对作业”。2月26日,印度空军12架装有激光制导炸弹的幻影2000战斗机忽然空袭巴基斯坦。印方声称,行为是为了冲击巴境内的“恐怖安排营地”,打死了“许多”恐怖分子。巴方则称之为“严峻的真实施径”,并在印军行为后几个小时,敏捷反击,向印度发起了剧烈的轰击。针对这一作业,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更是紧急举行可决议计划是否发起核进犯的高档别安全会议。巴军方讲话人标明,“咱们会让你们(指印度)感到惊奇”,并弥补说,报复行为或许全面发生在交际、政治和军事范畴。原已严重的印巴联络,经此恐怕将变得愈加一触即发。关于这一作业,我国交际部讲话人陆慷26日标明,印巴坚持杰出联络和交流有利于南亚区域超逸安稳,从根本上契合两边利益,呼吁两国坚持抑制,采纳有助于安稳区域局势、瞬间相互联络的行为。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巴联络,好像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着。为什么两边之间的仇恨会如此之大?其本源,要追溯到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前的前史中去,这其实是南亚绵长前史进程和印巴分治时许多“烂摊子”所留传的难解口是心非。
文:徐聪
来历:眺望智库(zhczyj)
1
国际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抢走
米尔·奥斯曼·阿里汗,这个姓名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很生疏。
可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国际上响当当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国《送行周刊》封面。
(图为登上《送行周刊》封面的阿里汗)
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由于他是其时的“国际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黄金、珠宝,听说,他具有的陌生珠宝连起来能够绕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一周;
他用旧报纸裹着当镇纸用的钻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颗还重!
……
不过,要是以为这些金银珠宝便是阿里汗的悉数家底,那就太单纯了——这位财主还具有一个面积广袤的“国家”。
横亘于南亚次大陆中南部的这块土地,名为海得拉巴,边境面积达21.3万平方公里,比英格兰和苏格兰加起来还要大,也比现在克什米尔的印巴实控区加起来更大;
它的方位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叠加到今日的印度地图上就能发现,它实真实在地长在印度的“心窝”里;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个特色:以君主阿里汗为代表的操控阶级是穆斯林,但边境上绝大多数居民却是印度教徒。
(图中可见,若缺少海得拉巴,今日的印度将是一块“空心”的地图)
刚刚取得独立的印度坐不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所以,印度毫不隐讳地“要求”海得拉巴“并入”印度。
作为穆斯林的阿里汗天然不愿承受,他想坚持独立,乃至参加巴基斯坦。
多次“劝说”不成,印度总算露出了獠牙。
1948年9月13日,印度戎行直接侵略海得拉巴。
阿里汗的巨大财富无法反转两边悬殊的力气对比,海得拉巴戎行反抗5天后,被逼屈服。
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并,至此,今世印度的地图才算根本构成。
2
印度:卧榻之侧岂容……
巴基斯坦:闭嘴!
我的卧榻之侧怎样总能听见你的呼噜声?!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尔都被称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本来都处在英帝国的殖民操控之下。
英国人脱离时,赞同印巴以“分治”方法独立,各“土邦”能够自行挑选参加印度仍是巴基斯坦,或许挑选独立。
因而,到印巴各自独立时,南亚次大陆上,还存在着近六百个土邦,其间550多个在印度境内。
可是,英国人给出的计划究竟只是理论上的准则,实践的地缘要素发挥着更大的效果。
处在印巴两大国境内漫山遍野的土邦,纷繁知趣地“自动”并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两个南亚面积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尔,是少量几个“拒不从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尔的操控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
印度张狂吞并境内土邦的行为,巴基斯坦不会视若无睹:你的卧榻之侧不容人熟睡,莫非我的就能够吗!
克什米尔关于巴基斯坦,比较海得拉巴关于印度,要扎手许多。
急于将克什米尔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吓坏了土邦君主辛格,他挑选自动投入印度,换取其武力支撑。
印度很愿意“插一杠子”。印巴两边谁也不容易相让,长年累月的抵触由此迸发。
今世南亚最大的争端就存在于这个“毕竟的大土邦”,这也正是印巴分治计划中不明不白的土邦处置规矩导致技能的一个缩影。
土邦的问题,却并非此刻才呈现的,它的前史还要上溯到更远的送行……
3
“海得拉巴、克什米尔们”从哪里来?
喜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两个国际。
山这边的我国,从秦一起六国以来,“大一统”的理念家喻户晓,前史上虽屡经战乱割裂,但毕竟都必定走向一起,这一传统已接连了两千多年。
而山另一边的南亚次大陆,从古至今根本处于邦国树立的情况,从未反抗过真实的一起,也从未有过一个操控整个国家的中心王朝,即使是空前强盛的阿育王时期也是如此。
来自中亚和西南亚的征服者一次次来到印度平原,树立起许多形形色色的封建土邦。
到了欧洲殖民者侵略前的莫卧儿帝国时期,这种特色愈加凸显。
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兰教蒙古人在南亚次大陆上新建的国家,是帖木儿蒙古帝国的“续集”(“莫卧儿”其实便是“蒙古”的音译)。一起,它又是伊斯兰教文明与印度教文明的交汇点。
【注:莫卧儿帝国从1526年开端至1858年完毕,操控时刻长达331年。1857年,莫卧儿帝国末代君主巴哈杜尔参加反英大起义,失利后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到缅甸仰光,印度毕竟的王朝——莫卧儿王朝消亡。】
莫卧儿帝国给南亚种下了土邦问题的种子。
自树立之初,莫卧儿帝国便是邦联性质的国家,大举分封功臣贵族,当地总督、王公享有极大的自治权利。
立国之初,帝国皇帝尚能靠个人威望、严厉法则束缚当地;后来的君主对当地的操控力逐渐削弱,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巧取豪夺,逐渐把本来以服军役为条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袭的领地提高为世袭封建领地。
在第六位皇帝奥朗则布(1658--1707在位)操控时期,莫卧儿帝国的边境达到了极点,地图最广时抒发今日阿富汗一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可是,这看似鼎盛的大帝国,却是外强内弱——战役大大耗费了帝国实力,持久在南部征战,导致奥朗则布对北部的操控力削弱,大贵族纷繁拥兵自立。
奥朗则布推广宗教虐待方针,命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重税,进一步加重了国家的割裂。
到奥朗则布逝世时,留下的已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帝国。
18世纪今后,帝国日益陵夷,各省总督、当地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机纷繁拥兵自立,遍及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国,正是在这时构成的。
正如马克思所谈论的那样:
大莫卧儿的无上权利被他的总督们炸毁,总督们的权利被马拉塔人炸毁,马拉塔人的权利被阿富汗人炸毁;而在咱们这样混战的时分,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这是一个不只存在着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的敌对,并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与种姓的敌对的国家,这是一个树立在陌生成员之间遍及的相互排挤和与生俱来的排他思维所构成的均势上面的社会。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莫非不是注定要做征服者的战利品吗?
4
维多利亚王冠下的“两个印度”
1857年,莫卧儿王朝消亡,印度正式进入英国殖民操控时期。
英国人在他们操控的南亚地图上树立起了英属“印度帝国”,将本来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为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满目疮痍:“国境”之内,竟然还散布着近600个大小不等、割裂割据的土邦国。
陌生土邦加起来面积达500万平方英里,占英国操控南亚总面积的45.3%,人口达8600万,占其时区域总人口的1/3。
许多土邦王公热情欢迎英国人到来,在战场上为英国人冲锋陷阵,以供认英国君主为烦躁,保存他们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国签定公约,供认上述准则,承受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方位,赞同副王(总督)操控其交际和国防大权。
作为交换条件,英国拭目而待各王公享有内部事务自治的权利,像海得拉巴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土邦还具有自己的钱银、造币厂、铁路和邮政局。
【注:1858年印度帝国树立后,英国驻印总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头衔。这一异乎寻常的头衔,凸显印度关于大英帝国的重要性和特别性。】
(图为1877年加冕为印度女皇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所以,英国操控之下的南亚,现实上有“两个印度”:
一个是先后以加尔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为首都,并以此为中心由各省组成的印度,称为“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或称“印度帝国”),由英国直接操控;
另一个是由565个土邦王公封建领地组成的印度,称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国殖民者在暗地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档英国驻印官员还说:“现在没有,过去也从未有过一个印度。印度乃至从未有过一个欧洲人心目中的国家,即在疆土、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具有一起的国家。以为印度能成为国家,就像盼望将来欧洲各国被一个单一的国家所替代相同想入非非。”
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跌倒都以英国国王为最高首脑,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实体。国中之国,或许不算稀罕,可是一“国”之内,存在着如此许多、不相衔接的“国家”,真实不能不说是种独特的现象。
土邦王公具有不同的封号,如马哈拉贾、罗阇、摩诃罗阇、纳瓦布和尼查姆等。
注:称为马哈拉贾(Maharaja)或罗阇(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锡克教的封建主;称为纳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儿帝国派驻较大省份的总督;称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心政府封派的省级官员(后来成为掌握省的实权的最高长官)。纳瓦布和尼扎姆均为伊斯兰教徒。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尔的摩诃罗阇,操控的边境和人口与欧洲最大的国家平起平坐。坐落阿曼海之滨的卡提阿瓦岛的王公,寓居在破旧不堪的马厩内,统辖的地盘只是略大于一个县。四百多个土邦的面积不超越三十平方公里。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其间有15个能够以为是首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尔、迈索尔、特拉凡哥尔、巴罗达、瓜略尔、印多尔、柯钦、斋浦尔、佐德浦尔、比加尼尔、波保尔与巴的亚拉。跟着便是许多中等土邦,毕竟是几百个很小的区域,有些在地图上并不比针尖大。这些小土邦的大多数是在加提雅瓦尔、西部印度与旁遮普”。王公中有些人具有弁言的财宝,也有些人家产菲薄、收入低于孟买集市商人。一项风趣的计算资料标明,每个王公均匀具有十一个封号,五点八个女性,十二点六个孩子,九点二只大象,二点八辆私家专用火车车厢,三点四辆罗尔斯·罗伊斯牌轿车以及二十二点九只被打死的山君。
5
从600个到个位数,土邦都哪去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接连阅历两次国际大战耗费的英帝国,再遭南亚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总算不堪重负,心有不甘地决议抛弃印度这颗“大英帝国女王冠冕上的明珠”。
(图为英属“印度帝国”旗号)
得到英国殖民操控者供认的王公有一大堆,当英国人脱离时,一系列费事接二连三。
他们对印度采纳“分而治之”的方法,极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搬弄是非。
其间,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争端尤为剧烈,毕竟两边争执不下,“两国”分治的局势呼之欲出。
1947年2月,蒙巴顿伯爵出任毕竟一任印度副王(总督)。
5月13日,印巴分治的“蒙巴顿计划”出台。首要内容除了确认“印巴分治”的计划以外,还特别对土邦的问题做出了规划——“各土邦国的出路由其自行决议”:
王公土邦562个,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千万,享有独立方位,能够自在决议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假如某土邦不愿参加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能够继续坚持同英国的旧有联络。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8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
“蒙巴顿计划”给各土邦以自行决议参加哪一个国家或坚持独立的权利,英国殖民者力求同各大土邦坚持旧有联络,各土邦面临着命运的前史挑选。
以王公院议长、波帕尔土邦纳瓦布为首的部分王公仍在做毕竟挣扎。他处处游说,必须压服更多王公回绝参加立宪议会,并且首要声明:一旦英国撤离印度,英国对土邦的最高主权停止,波帕尔土邦成为独立国。
步其后尘,特拉凡哥尔、海得拉巴、印多尔、克什米尔等土邦也先后声明他们是独立国。1947年6月11日、12日,特拉凡哥尔和海得拉巴两邦别离宣告独立,立刻遭到英国政府的火热支撑。
可是,尼赫鲁坚决对立印度境内土邦独立,以为不行幻想印度被割裂成为几十个别离独立的个别,不然不只会发生无穷无尽的抵触,并且陌生有计划的经济上和文明上的前进都不或许。
尼赫鲁声称“印度境内独立的土邦对国家来说是一种风险,不允许土邦与任何外国或任何独立政府在防务方面有任何联络”,“咱们将不供认在印度有任何方法独立的土邦”。
印度国大党于1947年6月15日发表声明,回绝了土邦王公们关于使土邦成为独立国的要求。依据国大党首领巴特尔的穴道,印度临时政府于1947年7月5日树立了以他为首的土邦部,全权处理土邦问题。
经过临时政府的耐性压服,施加强壮压力,绝大多数土邦感到大势已去,不得不挑选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
印度境内大部分土邦与印度临时政府签署了《参加协议》:各土邦只需将交际、国防和交通权利交给印度政府,其他权利仍由土邦政府办理,印度政府不干涉;土邦王公享用充沛的礼仪,保存“王号”,迎来送往坚持“王威”;私有财产得到维护,一起印度政府供给年金。
经过这一方法,地舆方位在印度范畴内的土邦根本都参加了印度联邦。
海得拉巴、朱纳加德及克什米尔等仅剩的几块“硬骨头”,则经过战役来处理,而其间处在特别地舆方位的克什米尔,其问题乃至没能有用处理,一向接连至今。
【注:朱纳加德土邦与海德巴拉相似,君主是穆斯林,大部分人口却是印度教徒,由于朱纳加德离巴基斯坦较近,朱纳加德君主发表声明并签署协议宣告参加巴基斯坦。可是印度政府回绝供认朱纳加德君主参加巴基斯坦的协议,穴道全民公投决议朱纳加德土邦未来。在尼赫鲁的授意下,印度戎行强行侵略朱纳加德,随后举办全民投票,宣告朱纳加德并入印度。】
6
土邦已成前史尘土,克什米尔烽火天翻地覆
1947年10月27日,初获独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兵戎相见(值得玩味的是,其时的交兵两边,他们准则上的最高司令都是英国人)。
毕竟,由联合国出头调停,两边才于1949年1月1日停火。
战役完毕后,克什米尔土邦的独立方位化为乌有,印巴两边在1948年构成的停前方成为实践切割线,巴基斯坦占有克什米尔2/5的土地,印度占有3/5。
1949年,南亚地图上毕竟三个土邦特里普拉、曼尼普尔和巴纳拉斯参加印度联邦。
尔后,印度政府先后经过归并、改组以及对土邦王公实施赎买方针,毕竟消除了这些土邦。
1971年,印度经过宪法修正案,兵以诈立土邦君主的年金和称谓,王公的财物也都被没收。这样,土邦王公送行在印度彻底完毕了。
可是,土邦在前史上构成的问题,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
如今,印度境内各邦仍有着不同的言语、宗教乃至法令,东北部区域的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等地,长时刻有着剧烈的别离主义倾向,大规划骚乱着笔迸发。
印度的国家结构依然是松懈的,中心政府对当地的操控仍是无力的。
而在克什米尔,两国至今仍在前哨严重坚持,时而迸发规划不等的抵触和流血。
已化作前史飞灰的土邦,好像依然笼罩着南亚大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延伸阅览:
这俩国家在我国门口掐架到昏天黑地,
西方70年前的险峻用心让人后脊发凉!
南亚,已是当之无愧的“火药桶”,抵触的中心正是克什米尔区域。印度和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区域主权的纷争,其实祸源早在70年前就已埋下。而那场撕裂南亚的“印巴分治”,带来的灾祸又何止一个克什米尔问题?
文 | 黄俊峰
本文为眺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历眺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不然将严厉追查法令职责。
1
英国强行“创造”了“印度”
“印度曾被英国所具有,而正是这只手给人刻画了一种一起的印度和一起的政府的形象。现实上,印度民族与中心政府并不存在!”
这是第2次国际大战期间,英属印度穆斯林联盟主席默罕默德·阿里·真纳的讲话。1947年,他成为了巴基斯坦的“国父”。
真纳固然有与政敌论争的成分在,但所言非虚。
在英国殖民者踏上南亚次大陆的土地之前,“印度”从未成为一个一起的国家,这儿的常态是支离破碎,那些前史上的闻名帝国与王朝,无一能反抗整个次大陆的一统。
所谓“一起”的印度,彻底是英国绅士们的创造——
1858年,英国人在欧洲列强切割地盘的剧烈抢夺中锋芒毕露,将整个南亚次大陆划入自己的殖民地体系;
1876年开端,这儿彻底交由英女王掌管,正式命名为“印度帝国”(英王担任印度“皇帝”)。
(图为英属印度或称印度帝国地图)
“一起”的印度,便是这么来的。
能够说,是英国殖民者惹是生非,把前史上作为地舆概念的“印度”,具象化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帝国的“疆界”十分宽广,抒发了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乃至东南亚的缅甸等。这片土地上,还散布着数百个涣散的“土邦”,它们没有被归入英属印度的直接操控规模之内,但臣归于英国,“土邦”的王公仍是名义上的操控者,对内享有自治权。
由于“英国制作”的印度帝国彻底是组合出来的产品,其抒发的种族、宗教极点侦查,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释教、祆教、基督教等都在此树立,之间由于教义、生活习惯等方面引发的对立也很难谐和。
一个具有居高临下权利的英国殖民政府,把对立限制下来,好像一只紧锁的高压锅。
可是进入20世纪,“日不落帝国”已呈顷颓之势,殖民地民族解放的浪潮鼓起,被称为“大英帝国女王冠冕上明珠”的印度也是如此。
19世纪末树立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这时成为独立运动的中心力气。而稍晚树立的全印穆斯林联盟(穆盟),也在后来成为要害的政治实力。真纳就曾一起为这两党效能过。
1916年,两党经过了一起拟定的《勒克瑙协议》,正式开端协作,协力为印度的自治而尽力。
适逢其时,印度独立史上的巨人——“圣雄”甘地,经过领导他的“非暴力不协作”穴道,把本来作为精英沙龙的国大党提高成了一个群众性的民族政党,在斗争中成功调动了几百万人。而他对穆斯林的容纳,也让咱们联合了起来,抛开对立,一起瞄准独立自治的方针。
(图为“圣雄(Mahatma)”莫罕达斯·甘地)
独立运动看起来局势一片大好,英国人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2
激变!割裂的车轮开端滚动
殖民者操控印度,并且能保持操控,首要是由于印度公民尤其是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不能联合一起,相互缺少信赖。我能够说,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联合之日,便是印度反抗独立自治之时。
很难幻想,这段1924年的讲话正是出自后来拼死坚持穆斯林独立建国的真纳之口。
其时已成为穆盟主席的他,跌倒此前现已与甘地发生对立而退出国大党,但并没有当即开端寻求树立穆斯林国家。本质上,真纳与甘地此刻的意图别无二致——都是寻求以一个一起的印度反抗独立。
可是就在同一年,印度穆斯林对立列强切割奥斯曼土耳其的“哈里发运动”宣告失利,上百万失掉抱负的穆斯林转而在国内发起“圣战”,引发骚乱。
英国殖民者在这样要害的时刻坚定地挑选了冷眼傍观。
原因很简单,英帝国虽已是落日余晖,但面临如火如荼的独立运动却心有不甘,他们很愿意傍观印度各派之间的内斗。
1931年9月英国安排举行圆桌会议,一起以为:只要保证印度各民族、宗教团体的权益得到保证,才干评论自治问题。
这话看起来没什么缺点,其实却暗藏杀机,意在分解各派实力。公然,国大党、穆盟和“贱民”代表纷繁上钩,呈现了不合。甘地“国大党代表全印度”、“首要全力评论自治计划”的穴道也无法力挽狂澜。英国人趁机说:你们这些代表达不成协议,自治问题就处理不了,那印度的问题还得是咱们英国当局来管。
英国对宗教、种族斗争的怂恿及歹意引导,敞开了一只潘多拉魔盒,曾被殖民高压操控和独立自治抱负所限制的固有对立,被从头释放了出来。
1937年,印度依据英国拟定的新《选举法》进行了大选。国大党以716席对109席完胜穆盟。国大党首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自豪声称:印度只要两个政党——英国殖民政府和国大党。真纳只能带着不服气说:还有第三个政党——穆斯林。
从那时起,真纳和穆盟心中的“联合”就开端呈现动摇了,尔后国大党又干净利落地回绝了真纳寻求协作组成联合内阁的要求,成为真纳彻底死心的毕竟一根稻草,他总算决议要与国大党各奔前程。
此刻的国大党,或许过分满意,在施政过程中强制穆斯林跪拜甘地画像、制止他们参拜清真寺等现象时有发生。
穆盟敏锐地掌握了这些时机,真纳向民众宣扬:“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印度”,“国大党是代表印度教徒的政党”,穆斯林对国大党的愤恨逐渐激起。穆盟还适时地抛出一个概念——“巴基斯坦”,这个词是由多个穆斯林地名首字母拼成的,成为印度穆斯林为独立而斗争的标语。
1940年3月在拉合尔的穆盟年会上,印度穆斯林要求将印度区分为伊斯兰和印度教两个独立的国家,穆斯林国家抒发西北部的巴基斯坦和东部的孟加拉。
在会上,真纳还阐释了他的“两个民族”理论,着重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归于两个不同的宗教哲学、社会习俗和文学体系,他们既没有内部通婚,也没有同席就餐,因而他们的确归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不或许构成“一个一起的民族”。
十几年的时刻,真纳的穴道竟发生了180度转弯!
作业发展到这儿,最乐呵的是英国人,而最苦楚的或许便是甘地,他专心寻求的一起而独立的印度,现已渐行渐远了。
3
次大陆险峻,英国要撤
英国并还没乐呵多久,作业就起了改变。
20世纪40年代,英国第2次被卷进国际大战。战役对人力、物力的巨大耗费,让英国保持海外殖民帝国的才能大大下降。英国知道,自己在印度的操控不会继续太久了。
1942年,英国战役内阁成员克里普斯前往新德里提出印度独立的计划,规则各省和“土邦”有权脱离印度,国大党不予承受,由于计划里压根没提巴基斯坦建国问题,穆盟更是不会承受。
这年晚些时分,甘地还测验与真纳对话,为了“联合”做毕竟一搏。可是,一方坚持取得自治之前拒谈巴基斯坦,另一方坚持巴基斯坦建国的基础上寻求独立。
这怎样谈得下去?只得不欢而散。
(图为可谓“终身之敌”的真纳和甘地)
两位首领的商洽决裂,根本宣告分治已不行避免。
战后的1946年头,孟买水兵哗变,让英国认识到这个摊子现已拾掇不起,不得不开端仔细着手处理印度的问题。
2月,英国政府派出三名内阁成员组成代表团,再次提出计划。计划毕竟认可“分治”的主方向,把印度各区域分为三组——印度教徒为主体的、穆斯林为主体的、两教杂居的,别离进行投票,组成“临时政府”。英国人许诺即使有任何党派回绝参加“临时政府”,其他各党仍能正常安排政府,这才把这些冰炭不洽的实力都拉回到商洽桌上。成果,穆盟承受了这个计划,但国大党回绝。英国很尴尬,由于他们深知国大党在印度的影响力,“临时政府”里没有国大党明显不合适,所以英国反悔了,不赞同树立一个没有国大党参加的政府。
这明显欺骗了穆盟,穆盟被彻底激怒,宣告撤回此前的决议,退出临时政府。
英国又一次把作业“搞砸”了,这也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1946年8月16日,极度绝望的真纳声称:“现在咱们要与合法的方法说再见了。”这一天被他们称为“直接行为日”。
印度最大城市加尔各答的大批穆斯林勘探分子开端残杀印度教徒,几小时后印度教徒反过来张狂报复穆斯林,72小时之内有超越5000人逝世,至少2000人重伤,10万居民无家可归。在城市中堆积的尸身到了第二年都没有清理完,大难之后的加尔各答乃至成为秃鹰的乐土,它们三五成群在道路上撕食尸身的局势,震慑人心。
(图为1946年加尔各答大残杀之后,成群秃鹰啃食尸身的震慑局势)
最初翻开魔盒的英国人,或许自己都没想到作业会发展到如此境地,这样的局势他们现在也无法应付了。是非之地,不行久留。之前一向赖在印度不愿走的英国人,此刻却是刻不容缓地要甩掉这个烫手山芋,1947年2月,英国首相艾德礼决议,印度将不晚于1948年6月独立,一起,驻印总督走马换将。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曾在二战任东南亚盟军战时总司令的路易斯·蒙巴顿出任新的总督。
可是这位新总督的心态明显有点不对,彻底便是一副“关我啥事我要回家”的态势,整个时刻表被他大大提早了,6月3日,蒙巴顿发布了英国内阁毕竟审定的印巴分治计划——
*英国退出印度,权利交给本地人;*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树立鸿沟委员会确认国界;*旁遮普、孟加拉等杂居区域划界分治,各土邦能够自行参加两国任何一国或独立。
这便是前史上闻名的“蒙巴顿计划”。
7月15日英国下议院宣告一个月后树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这比本来的计划提早了将近一年。丘吉尔乃至开门见山地批判蒙巴顿急于从南亚撤出英国悉数力气的行为是“匆促的逃跑”。
蒙巴顿急于移送权利之火急,乃至连“民族自决”这样的幌子都懒得打了,这次分治并没有什么准则:孟加拉要求分治、锡克人要求树立“锡克斯坦”,这些都被无视,赶忙拾掇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这对冤家的撕逼才是仅有要紧的事。
这种心态下草草做出的“印巴分治”决议,或多或少为后边的凄惨剧埋下了伏笔。英国对印度也是“始乱终弃”了。
4
前史上最凄惨的独立日
西里尔·雷德克里夫来到印度之前,他从未去过“直布罗陀以东的当地”。
这位雷德克里夫先生是一名律师,曾任英国情报局长。为何要让这样一个彻底不了解印度的人领导鸿沟委员会为印巴分治划界?
实践上,“不明白印度”反而是英国这次派人的硬性要求。由于不明白就不会偏疼,能够做出“公平”的裁断。
委员会还指派了8名来自印度高档法院的法官合作雷德克里夫的作业,8人中一半由国大党选出,一半由穆盟选出,能够算是“公平公平”。
成果,这8人虽通晓当地人文地舆,却彻底站在各自立场上各说各话,把作业搞得更乱。而总督蒙巴顿也“一碗水端不平”,自己倾向印度,乃至还来干涉雷德克里夫的作业,逼迫他把一些现已划到巴基斯坦的部分划给印度……
可是,这么大的事,只给雷德克里夫30天的时刻!而他的手头只要几年前的人口计算数据和旧地图……
13日,雷德克里夫抢在预定的“独立日”之前快快当当地反抗了鸿沟的区分,殖民政府更是在印巴独立后几天才发布了划界成果。这次区分也成为了印巴尔后的紊乱之源——
南亚次大陆上穆斯林的首要区域是今日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其实这两地除了都信伊斯兰教以外,相关并不严密,地舆上一点不连着,连言语也不相同。但蒙巴顿计划明确是要树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因而分治后的巴基斯坦边境便是彻底不挨着的两块(当然,假如其时不把孟加拉划给巴基斯坦,真纳和穆盟必定也要发飙的),这种地舆上的“飞地”情况,也使得巴基斯坦在后来的印巴战役中容易失掉了孟加拉。
划界的重中之重是在旁遮普和孟加拉两个区域,由于这儿是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杂居之处,不管怎样划都不或许完美切割,而成果又发布得过晚,成果构成了大紊乱,比方一个旁遮普的印度教徒,他在印巴两国现已独立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寓居的当地到底是归属哪个国家,几天后发布他的方位其实是划给了巴基斯坦,那这位老兄立刻就变成了“敌人”的靶子。
(图为旁遮普区域方位暗示)
假如不想当“活靶子”,迁移到“自己”的国家便是肯定必要的。印巴分治引发了巨大的移民浪潮,上千万人相互奔赴邦邻,可是这一路上多少人丢掉了性命,到处都或许是阴间。
人们开端迁移时,英国现已退出了印度,没有了殖民政府高压的统辖,每一个车站、每一条大街,都能够成为暴行的现场。向东行进的列车上满载的印度教徒、锡克人被穆斯林整车残杀,向西行进上的穆斯林也相同被印度教徒和锡克人残杀,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举国欢庆独立的一起,这些耸人听闻的大仇杀也在同步进行中。据估计,在印巴分治前后几周时刻之内,仅旁遮普一地,就有50万人被杀;整个南亚在这场浩劫中逝世人数超越百万,发生难民的数量更甚于此。
这次划界,酿成了人类前史上稀有的惨剧。但这口锅该雷德克里夫背吗?
他或许有职责,但这本来便是不或许反抗的使命。
(图为印巴分治后千万等级的被迫人口大迁徙)
“圣雄”甘地依然想做些什么,他在第二年头开端绝食,用这种“非暴力不协作”的极点方法,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让人们从头联合起来。可是成果却是,十几天之后,甘地在德里被极点印度教徒刺杀。
“圣雄”毕竟没有反抗他的抱负。
这还没完,蒙巴顿计划还留下一个“巨坑”。计划中赞同各“土邦”能够自行挑选参加印度仍是巴基斯坦,也能够挑选独立。印巴分治时,这样的土邦还有数百个,漫山遍野地涣散在印、巴两国疆土之内,大部分小土邦迫于压力,别离参加两国。而一些土邦坚决独立,印度直接出动军队攻略,到毕竟,只剩下一个土邦归属不决——它便是克什米尔。
所以刚刚分治两月的印、巴正式开战,迸发了克什米尔战役……时至今日,枪炮声在这儿仍未绝迹。
来历:眺望智库